害羞的翡翠侏儒-藍帶斑馬之人工繁殖
王俐文、張凱傑、蘇慧敏、楊順德/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藍帶斑馬 (Celestichthys erythromicron) 為鯉形目、鯉科,與火翅金鑽燈 (C. margaritatus)、虹帶斑馬 (C. choprae) 一同歸類在Celestichthys屬,而種名erythromicron則是由古希臘語的「紅色」和「小」組成,可能形容藍帶斑馬體型嬌小、又帶有鮮豔的紅色。藍帶斑馬原生地是緬甸茵萊湖 (Inle lake) 水系,茵萊湖為地形獨立的高山淡水湖泊,海拔近900公尺,是許多特有物種的原生地,其中包括藍帶斑馬的近親–火翅金鑽燈。茵萊湖位於熔岩區,湖水清澈,水質介於中性到弱鹼性之間 (pH約7.5-8)。

      英文俗稱為翡翠侏儒 (emerald dwarf danio 或 emerald dwarf rasbora) 的藍帶斑馬具有亮麗的外型,身體底色為銀色,佈有垂直的藍色條紋,尾鰭基部上有一黑色圓斑,最大體長約25 mm。公魚的條紋明顯、鮮豔且延伸至腹部,尾鰭透明至微灰色,胸鰭、腹鰭及臀鰭呈現紅或橘紅色;一般母魚體型較公魚大,但體色較淡,條紋不明顯,腹部圓潤,僅有腹鰭和臀鰭基部偏紅色。藍帶斑馬的個性害羞,容易受驚嚇,多數時間躲藏在石頭或水草底下,就算是餵食時也不見得會浮起攝食,因此在飼養時可以多種植水草或擺飾供其躲藏,以降低緊迫感。

      為了使種魚順利產下成熟卵粒,在繁殖前投予水蚤活體及豐年蝦,可促使種魚進入繁殖狀態。在繁殖配對時,提供4~5公升的容器作為配對缸,缸中放入人工或自然產卵介質,例如毛線拖把、莫斯等,供種魚游入其中並進行交尾。另外於底部放置可使卵通過的隔板,以防止產下的卵被成魚吃掉。

      一個配對缸可以放入一到兩隻雄魚及二到四隻雌魚,但放入的個體越多,卵被種魚攝食的風險越高,且過多的雄魚會爭奪雌魚而造成雌魚緊迫。雌魚一到兩天後就會產卵,一次產卵約數顆至數十顆,其受精卵為透明具下沉性且非黏性,故不會固定於產卵介質上,受精卵直徑約1.3~1.4 mm之間,卵黃直徑約0.6~0.7 mm。在水溫25℃左右下約3天後孵化,剛孵化的仔魚體長約3.6 mm,並帶有卵黃囊。孵化2天後卵黃囊尚存,仔魚不會攝食,大都沉於底部或貼在缸壁,呈現靜止狀態;7天後卵黃囊消失,可自行游動,此時可投餵草履蟲及水蚤幼生作為開口餌料;孵化後12天,尾鰭基部呈現淡紅色,身體從頭至尾佈有黑色素斑點;32天後已經具有成魚的外型,此時已可攝食豐年蝦;41天時,尾鰭基部已有黑色圓點,尚未有成魚體色,體長為13.5~14.5 mm。

      本中心目前已能在人工環境下完成藍帶斑馬及其同屬之火翅金鑽燈的繁養殖,但尚有產卵數量不穩定及仔魚後期活存率不高等問題,仍待繼續探討克服,以建立穩定的量產技術。

藍帶斑馬的雌(上)、雄(下)種魚
藍帶斑馬的受精卵與發育過程。A. 受精數小時的卵;B. 孵化後2天,尚有卵黃囊,體表及眼睛帶有黑色素,身體帶有些微翠綠色;C. 孵化後7天,卵黃囊已經消失,可以攝食草履蟲及水蚤幼生;D. 孵化後12天,身體從頭至尾佈有黑色素斑點,尾鰭基部開始出現紅色斑塊;E. 孵化後32天,已具有成魚的外觀,背鰭、腹鰭及臀鰭皆已發育完全;F. 孵化後41天,尾鰭基部已具有和成魚相同的黑色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