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電子報第57期
血液的奧秘-你必須知道的血液知識

好書介紹

  伍焜玉院士這本有關血液學的科普書籍,是一本很值得推薦閱讀的作品。作為科普書籍,本書並沒有花太多篇幅去詳述太過專業的血液學或免疫學的知識,因此不會阻斷愛好追求科學知識,卻不喜歡繁瑣醫學名詞的閱讀者。伍院士由血液中不同血球的功能與特性開始介紹,繼而討論免疫系統的機制,循環系統的精細設計與微妙組合。他也巧妙地利用各種血液疾病的發現為例,導引出科學史上不同年代醫師及科學家們對這些疾病成因的探索,而發展出來許多成功的治療方法。

  以書中所介紹的蠶豆症為例,這是一種先天遺傳性疾病,患者因為細胞內的葡萄糖-6-磷酸脫氫jpg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導致胞內控制氧自由基的功能降低,使得紅血球被破壞而出現貧血現象。此病症在國內客家族群中不乏案例,在書中介紹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在1960年代後,新竹因為種植蠶豆成功,當地鼓勵民眾吃含有蠶豆的食品,使得有些帶有G6PD缺失的小孩,因為吃多了蠶豆食品,引發了急性紅血球傷害,經醫生調查,了解致病原因後,停止患者進食蠶豆製品,病狀就獲得了改善。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案例是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etin, EPO)的發現,慢性腎臟病人都有嚴重的貧血,主要是因為他們腎臟受損,不能製造EPO。醫師們經由臨床分析,發現有一些貧血症的病人尿中EPO含量比正常尿高,因此便搜集大量尿液,嘗試去萃取EPO,可是這種方式不僅味道不好,萃取量也不高,即使已在動物實驗中證明EPO可以使有慢性腎臟病動物的紅血球增加,仍無法進行足夠的臨床試驗去證明EPO在人體的療效。但現在拜基因工程之賜,EPO可經由細胞培養大量產生,經過嚴格的人體臨床實驗證明其功效後,也獲得開業醫生的認同,加以應用於病患身上,這種將實驗室的研究帶入臨床應用的觀念就稱為「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

  「轉譯醫學」可能是伍院士在這本書中希望介紹給讀者的一個新觀念,在書中至少出現5次。「轉譯醫學」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Eias A. Zerhouni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一篇論文上:「US Biochemical Research-Basic,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 sciences」,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第 237期(網址:http://enews.nhri.org.tw/index.php)對此文的內容有相當詳盡的介紹。

  基本上,在後人類基因體時代,基礎醫學研究的資訊不斷地釋出,如何將實驗室裡面的結果,應用到臨床醫學治療上,或將臨床醫學所遇到的問題,藉由基礎研究進行解答,即是「轉譯醫學」所面對的挑戰。事實上這種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的整合,不僅是在醫學上,在其他科學上也正在進行。教育部顧問室即自99年起推動「轉譯醫學及農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在醫學方面,該計畫提出四項專業領域作為培育重點,包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基因體與蛋白質體之臨床應用、新藥及中草藥產業、檢驗與醫材產業。在農學方面,則以作物及花卉產業、水產生技產業及畜禽產業為重點。這些發展都再再顯示實驗室與現場結合,企業與研究單位的互動,將是科技發展的新方向。

  在「血液的奧秘」最後一章「血液研究的倫理規範」,伍院士特別強調科學倫理的重要性。他認為科研成果的造假,在臨床醫學上所造成的損害遠比基礎研究上來得大,這不僅是讓投資廠商的金錢損失而已,更嚴重的是它會延滯疾病預防、診斷及治療的發展,影響到民眾的健康與生命。因此他鼓勵研究人員在研究執行、數據分析、論文撰寫上應秉持高標準的專業倫理道德,拒絕廠商誘惑,將實驗成果正確地轉譯成有助於增進醫療健康的產業,讓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完美地為人類群體服務。

回首頁
聯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