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電子報第56期
台灣海域發現新鰻種—呂宋鰻(Anguilla luzonensis)

  日本鰻魚生態專家塚本勝巳教授,於2008年1月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Cagayan River的支流Pinacanauan River中,首度發現新品種的鰻魚,並發表於The Japanese Society of Fisheries Science期刊上。此新種鰻魚—呂宋鰻(A. luzonensis)的外觀形態與鱸鰻酷似,且其形質數據與台大曾萬年教授過去所發表的西里伯斯鰻(A. celebesensis)無明顯差異。

  98年11月,本中心發現漁民在宜蘭沿海捕獲的鰻線中,有一尾的粒線體16S DNA片段序列之排列相當特殊,與臺灣常見的鱸鰻(A. marmorata)或短鰭鰻(A. bicolor pacifica)都有約3~4 %的差異。將此序列(約830 bp),與NCBI之資料庫進行比對,結果發現該序列與台灣過去所捕撈到的日本鰻(A. japonica)、鱸鰻、 短鰭鰻及西里伯斯鰻之相同百分比分別為96%(AB038556)、97%(AP007242)、96%(AP007237)與96%(AP007239)。

  一般而言,粒線體DNA之相同百分比若低於98%,就有可能是不同的物種,因此,判斷此鰻線很有可能是台灣新發現的分佈種類。將該序列與NCBI資料庫進一步進行比對,結果發現其中有兩筆呂宋鰻的序列(EU917054及AB469437)和該片段序列的相同百分比高達99%,因此初步判定漁民所採獲的該尾鰻線應該就是呂宋鰻,可能和日本鰻一樣,隨著洋流進入台灣海域。

  以往雖然有學者曾在台灣的養鰻場中,發現由菲律賓引進的鱸鰻中摻有呂宋鰻;然而在台灣沿近海域捕撈到呂宋鰻卻屬首例。本次所捕獲的鰻線體長僅4公分左右,經採樣處理後,樣本已不完整,無法進行形質測定。但比對其粒線體16S DNA片段序列,確認該鰻線是臺灣不曾有過捕撈紀錄的呂宋鰻,初步證實該鰻種在台灣沿近海域亦有分佈。

回首頁
聯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