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研究者而言,「發表」無疑是其學術生涯中一項必要且重要的工作。倘若只是關起門來埋頭苦幹,則無論該項研究成果如何傑出、多麼獨特,很可能只會無聲無息的消失於茫茫學海中。換句話說,唯有當您把成果正式發表於學術期刊或其他相關媒介上,並將當中的資訊確實的傳達給讀者,該項研究才稱得上暫告一個段落。

  就如同「成交量」是業務員的工作考核標準,「著作目錄」或許也代表研究者的績效。然而很多時候,即使作者花費了無數心血,將孜孜矻矻得到的試驗數據與結果整理成篇,投稿出去,卻仍舊不得其門而入,無法順利出版。到底稿件被拒絕的主因為何?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改善?寫作技巧是否是論文被接受與否的重要關鍵?為了解答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也為了提升同仁們在論文寫作方面的技巧,本所企劃資訊組特別邀請Steve Wallace來所,以「How to write an abstract for a journal or conference」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期能提供同仁們實質的建議與協助。

  Steve曾任教於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央大學以及清華大學,現職為國立交通大學電資學院講師,主要教授科技英文寫作、口語溝通、工程英文等課程。從2001年開始,Steve親自編修交大博士班學生之期刊論文,並花了長久的時間歸納分析其中的資訊,從而找出如何提高台灣研究者投稿國際期刊成功率的訣竅,迄今已出版12本相關教科書,並被全台28所大專院校指定使用;更經常應邀至各大企業、學校與研究單位進行演講。除了教學工作之外,Steve亦從事學術論文的修改工作,目前已和80所以上的大專院校及研究單位合作過,編修過4,300篇以上的學術論文。

  實戰經驗豐富的Steve演講內容生動、言談幽默,配合精心製作的簡報資料,緊緊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他認為台灣的很多研究其實都非常傑出,可惜卻因為英文寫作能力比較薄弱,常會遭到國際期刊要求修正甚或被退件。鑑此,Steve推出了一系列的演講,希望有助於提昇台灣研究者的英文寫作能力;此外,亦定期出版「Academic Writing for Journal Publication in Taiwan」季刊,在其網站(http://editing.tw)上也有英文寫作的相關資料,值得上網瀏覽。

  以下即就是日之演講內容與筆者等蒐尋之相關資料,綜合整理如後,俾供同仁參考。

為何要寫作

  沒有著作發表,就沒有科學
Gerard Piel(引用自丘等,1999)

  奠定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普雜誌 — 《科學美國人》 今日卓越地位的前發行人Gerard Piel,一語道破了「發表」的重要性。

  科學原理的基本概念建立於重要的假設,即原始的研究必須要發表。只有如此,新的科學知識才能被證實,然後融入已有的資料庫中,而透過這種傳遞與累積的過程,人類的文明才得以不斷的往前邁進。

  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發表,乍看似乎太為功利,卻是不爭的事實。科學試驗的結果不論如何偉大,若未經發表,僅可孤芳自賞,對社會毫無貢獻,嚴格一點來看,甚至有浪費資源的嫌疑。換句話說,一位稱職的研究者不僅要「做」科學(do research),還必須能夠「寫」科學(write research);從實際層面而言,這些「紀錄」往往也是據以評定研究者的績效、升等、經費申請等等的重要標準。

  科學寫作涵蓋的範圍很廣,舉凡與科學主題有關的文體都包括在內,其中除了本篇所指的科學論文外,科技報告、綜合評論、科技新聞與科普讀物等等皆應納入。寫作時,或許隨著對象的差異,在文章結構與遣詞用字上會有所不同,然而清晰、簡潔、條理分明,讓讀者能夠清楚的接收並瞭解文中所要傳達的訊息則是一以貫之的原則與目的。

寫得好與做得好同等重要

  如果僅只觀察而不寫作,那麼生物學家的生活將是何等快樂
Charles R. Darwin(引用自丘等,1999)。

  這是以「演化論」觀念,徹底改造人類思維的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有感而發的一句話。達氏一生手稿多達二萬餘件,除了最為世人熟知,被視為生物演化學史上的經典鉅作:《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外,其著作涵蓋了食蟲植物、珊瑚礁、鴿子、蜜蜂、蚯蚓、蘭花、甲蟲和藤壺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琳瑯滿目。然而即便是這麼一位學富五車、創作力豐沛的大科學家,寫作對他而言,仍不免是一項勞心傷神的苦差事。只不過,正如前段所述,無論身處哪個時代,只要你選擇了以學術研究作為終身職志,就不得不面對這個「必要之苦」!

  史上第一本科學期刊出現於1665年,從那時起,期刊就成為科學交流的主要工具。最早的期刊論文撰寫方式為敘述性的,科學家的典型報告是,「首先,我做了(或看見)這個,然後我做了(或看見)那個」,文章內容的段落多半依據時間的先後排列。19世紀後期,IMRAD格式開始逐漸發展,其簡單明瞭的邏輯與制式化的結構,為作者提供了整理及撰寫稿件時可資遵循的方向,也成為期刊編輯、審查委員乃至於讀者在閱讀論文時的簡易指南,目前幾乎已成為全球研究性期刊要求的標準格式。

  所謂IMRADIntroduction(前言)、Methods(方法,現多用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結果)And Discussion(討論)的頭字語(acronym),也是一篇科學論文的基本架構。Steve 在演講中以打電玩來比喻做研究,他認為研究者就如同電玩中的英雄角色,遭遇怪獸(問題)時,必須嘗試透過各種途徑與利用各種武器(方法)來打敗怪獸,當你殺死的怪獸(結果)越厲害,得到的分數就越高,也越能凸顯你的英雄氣概;而在闖關的過程中,你會不斷的遭遇不同的妖魔鬼怪,必須持續累積成功的次數,以求繼續升級;換句話說,做研究是一個不斷面臨挑戰的過程,而一位有效率的研究者通常會督促自己時時保有研發的動力。而這個動力除了因為自我成就感得到滿足以及升遷、學位、考績等實質的目標導向外,有許多時候是來自研究成果受到同儕的認同、讚賞與引用,而將你的研究成果曝光的最直接途徑,就是把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上。Steve強調,論文的撰寫過程就像針對你的研究“說故事”,內容必須涵蓋:(1)動機與任務:你探討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要研究這些問題,即IMRAD的「前言」部分;(2)獲得成功的途徑:你用了什麼方法來解決你的問題,這些答案需在「材料與方法」中敘明;(3)成績:你發現了什麼?請在「結果」中報告;(4)影響:你的發現有何意義?重要性何在?則需在「討論」中說明。

  故事的結局可能完美,也可能令人抱憾,但能不能引人入勝,端賴說故事的人講得動聽與否。也就是說,即使研究成果不盡如意甚或失敗,但只要主題重要或具創新性,試驗設計完整,撰寫方式中規中矩,依然具有參考價值(可讓其他研究者避免重蹈覆轍),也還是有被期刊主編接受的可能。反之,一個原本很有價值的研究,也可能因為拙劣的寫作技巧,而遭到拒絕。Steve蒐集了電機工程領域中,175篇被退回的台灣研究者稿件,他分析了審查委員與編輯的意見後發現,因為研究本身出問題而被退稿的比例總和僅為35%,而其他的65%,事實上都與作者的寫作技巧有關,而其中又以「英文謬誤」的比例最高,佔了27%;其次為「研究主題創新性不足或參考價值不高」(這又常常歸因於作者在前言中未切中要旨的闡明研究背景與定義擬解決的問題,以致於讓審查委員或編輯誤判或低估研究主題的重要性與參考價值),佔16%;排名第三的常見毛病,則是論文格式未遵守期刊的稿約規定,佔了13%。就審查委員特別是編輯的立場而言,依據稿約撰稿絕對是投稿的基本原則,一位嚴謹的作者照理說不應該出現任何的輕忽;未能確實遵守指示,多少反映了投稿者寫作時的不用心以及對期刊不尊重的散漫心態,若因此遭到退稿的命運,也就不足為奇了!

台灣研究者投稿國際期刊的論文遭到拒絕或被要求大幅修正的理由

回首頁